本文摘要:中国绿色时报10月17日报道(作者崔国君)我是河北省林业战线的一名普通干部,1989年-1998年曾在塞罕坝林场工作生活了9年,此后一直在河北省林业厅工作,与塞罕坝的工作接触也比较多。
中国绿色时报10月17日报道(作者崔国君)我是河北省林业战线的一名普通干部,1989年-1998年曾在塞罕坝林场工作生活了9年,此后一直在河北省林业厅工作,与塞罕坝的工作接触也比较多。塞罕坝林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作为曾经的塞罕坝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当前,全国掀起学习宣传塞罕坝事迹和塞罕坝精神的热潮,深入系统地总结塞罕坝林场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河北乃至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国有林场改革实践非常有必要。我认为,塞罕坝林场今日的巨大成就是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条件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科学决策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对林场生态公益事业的功能定位和部、省直属的垂管体制。内部因素主要是几代塞罕坝人坚定方向接续奋斗。高瞻远瞩确立林场生态公益事业单位属性建场之初,原林业部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塞罕坝机械林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林场建设的4项任务: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在经济艰难、物资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初,原林业部建立塞罕坝林场,没有单纯追求木材生产和经济功能,而是把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领域科学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林场生态公益事业单位的属性,体现了老一辈林业工作者的高瞻远瞩和大局观。1982年以后,林场大面积造林任务结束,大片用材林基地初具规模,林木蓄积量快速增长,木材及林副产品产出能力不断提升。在当时全国上下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从大局和长远出发,在功能定位、投入保障上坚持塞罕坝林场公益事业单位属性不动摇。
记得各级领导无论是来场指导,还是在其他场合与林场干部职工接触,叮嘱最多的就是:不要求你们创造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只要保护好、经营好这片森林,就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在这样的功能定位和指导要求下,塞罕坝林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严格保护,科学经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垂直管理体制下国有林场造林营林成效明显塞罕坝林场1962年建场时为原林业部直属单位,1968年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1985年5月曾下放承德市围场县管理,历时仅一年多,1986年11月复归省林业厅管理至今,自建场到现在基本上一直实行省级以上垂直管理的体制。
这是适应塞罕坝林场功能定位,保障林场发展条件的正确选择。大型生态公益型林场建设,需要长期、稳定、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只有实行高规格的垂直管理,才能提供高水平的投入保障。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时,河北省林业厅(时为河北省林业局)直属管理全省范围内的16个国营林场管理局共148个国营林场,此后除木兰林管局外,其余林管局及其所属国营林场都先后经历了下放-上收-再下放的管理体制变迁。
至今,河北省共有国有林场147个,总经营面积1227万亩,林木蓄积量3200万立方米。其中省林业厅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木兰林管局所属16个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300万亩,占全省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的24.4%,林木总蓄积量1751万立方米,占全省国有林场林木总蓄积量的54.7%,其余131个县(市)属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占全省国有林场的75.6%,林木总蓄积量占全省国有林场的45.3%。
两种不同管理体制下的国有林场造林营林成效形成明显对比。几代塞罕坝人坚定方向接续奋斗55年来,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一任接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紧紧抓住造林营林这个本。
从建场到1982年,林场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累计造林96万亩,保存率70.7%,超额完成了国家确定的造林任务。此后,林场已经没有集中的大面积宜林荒山荒地,国家也基本不再给林场下达造林任务。但是塞罕坝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和停步,而是把目光瞄向散碎宜林地,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开展扫尾绿化。
近年来,随着剩余宜林地绿化的完成,他们又把目光投向那些常人眼里根本不适宜造林的石质荒山,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从1982年到2016年,林场又累计造林48万亩,保存率超过80%。塞罕坝人像父母培养孩子一样对待每一棵树木。
林场营林工作保持全国一流水平,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单位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林场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方略,把林场森林资源真正纳入了可持续经营轨道,把森林防火作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坚持营林措施与理化措施相结合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把林木资源管护作为常态性工作。
在高寒高海拔的沙地荒原上开展大规模造林,恢复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在我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每一步都只能靠林场人自己摸索。建场55年来,塞罕坝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靠着一股永不言败的钻劲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林场还成立了科研机构,与中国林科院、北林大、河北农大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已完成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9类60余项科研课题,编写《塞罕坝植物志》《塞罕坝动物志》等5部专著,编制省级标准、规程7项,发表论文630余篇,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在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确保完成各项生态建设任务的同时,塞罕坝林场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林场积极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绿化苗木培育等产业,形成了明显的品牌集聚和产业辐射效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山野特产、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脱贫致富的机会。(作者系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副局长)。
本文来源:九游会·(J9)-www.fiverar.com